白茶
白茶属轻度发酵茶,发酵度为20~30%,是我国的特产。常选用芽叶上的白茸毛多的品种制成,它在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是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的保留下来。成品白茶满披白毫,形态自然,汤色黄亮明净,滋味鲜醇。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依照原料的不同可分为白芽茶和白叶茶两类。
基本工艺是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白茶因茶树品种、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分为芽茶(如白毫银针)和叶茶(如白牡丹、新白茶、贡眉、寿眉)。
采用单芽为原料按白茶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称之为银针白毫 ;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福安大白茶等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按白茶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白牡丹或新白茶;采用菜茶的一芽一二叶,加工而成的为贡眉、寿眉。
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区不多见。白茶是我国的特产,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该县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
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银针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令人喜爱。汤色浅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
各类白茶名:银针白毫;白牡丹;贡眉;白牡丹;寿眉等。
白茶的产区及历史: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境内丘陵起伏,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如以福鼎为例,年均气温在18.5℃,年降水量在1661毫米左右)。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及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白茶主要品种中的白牡丹,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白牡丹是采自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
而采自大白茶树的肥芽制成的白茶称为“白毫银针”,因其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是白茶中最名贵的品种。其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是白茶中的极品。而采自菜茶(福建茶区对一般灌木茶树之别称)品种的短小芽片和大白茶片叶制成的白茶,称为“贡茶”和“眉茶”。贡茶的品质优于眉茶。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而成团茶,同现今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而白茶的生产,是于清嘉庆初年(1769)采芽茶制成银针。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制成白毫银针。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源,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也有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的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它的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 白茶的产区主要在福建省的一些县市。境内丘壑其夫,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及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黑茶
安化黑毛茶安溪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集团
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黑毛茶是压制各种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各种黑茶的紧压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之分。
最早的黑茶是由四川生产的,由绿毛茶经蒸压而成的边销茶。由于四川的茶叶要运输到西北地区,当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减少体积,蒸压成团块。在加工成团块的工程中,要经过二十多天的湿坯堆积,所以毛茶的色泽逐渐由绿变黑。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这就是黑茶的由来。
黑茶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它的出现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要堆积发酵较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黑茶”。黑茶按照产区的不同和工艺上的差别,可以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对于喝惯了清淡绿茶的人来说,初尝黑茶往往难以入口,但是只要坚持长时间的饮用,人们就会喜欢上它独特的浓醇风味。黑茶流行于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同时也受到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喜爱,现在黑茶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1. 湖南黑茶:
主要集中在安化生产,此外,益阳、桃江、宁乡、汉寿、沅江等县也生产一定数量。湖南黑茶是采割下来的鲜叶经过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制作而成。湖南黑茶条索卷折成泥鳅状,色泽油黑,汤色橙黄,叶底黄褐,香味醇厚,具有松烟香。黑毛茶经蒸压装篓后称天尖,蒸压成砖形的是黑砖、花砖或茯砖等。
2. 湖北老青茶:
老青茶产于蒲圻、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县,采割的茶叶较粗老,含有较多的茶梗,经杀青、揉捻、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而制成。以老青茶为原料,蒸压成砖形的成品称“老青砖”,主销内蒙古自治区。
3. 四川边茶:
四川边茶分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两类,四川雅安、天全、荣经等地生产的南路边茶,压制成紧压茶——康砖、金尖后,主销西藏,也销青海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灌县、崇庆、大邑等地生产的西路边茶,蒸后压装入篾包制成方包茶或圆包茶,主销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及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南路边茶制法是用割刀采割来的枝叶杀青后,经过多次的“扎堆”、“蒸、馏”后晒干。西路边茶制法简单,将采割来的枝叶直接晒干即可。
4. 滇桂黑茶:
云南黑茶是用滇晒青毛茶经潮水沤堆发酵后干燥而制成,统称普洱茶。这种普洱散茶条索肥壮,汤色橙黄,香味醇浓,带有特殊的陈香,可直接饮用。以这种普洱散茶为原料,可蒸压成不同形状的紧压茶——饼茶、紧茶、圆茶(即七子饼茶)。
5. 广西黑茶:
最著名的是六堡茶,因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已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现在除苍梧外,贺县、横县、岑溪、玉林、昭平、临桂、兴安等县也有一定数量的生产。六堡茶制造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制成毛茶后再加工时仍需潮水沤堆,蒸压装篓,堆放陈化,最后使六堡茶汤味形成红、浓、醇、陈的特点。
6. 普洱茶和六堡茶是特种黑茶,品质独特,香味以陈为贵,在港、澳、东南亚和日本等地有广泛的市场。安溪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集团
红茶
玫瑰红茶
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是通过萎凋、揉捻(切)、充分发酵、干燥等基本工艺程序生产的茶叶,发酵程度为80~90%,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
所谓发酵,其实质是茶叶中无色的多酚类物质,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后生成红茶色素的过程。红茶与绿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法不同。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用萎凋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红茶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①,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叶红汤,这是经过发酵以后形成的品质特点。干叶色泽乌润,滋味醇和甘浓,汤色红亮鲜明。红茶主要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类。
[注:①络合、络合物:是指红茶制作或对形成红茶芳香物质进分解、测试的专用术语,它比一般用“合成”一词的函义更广一些。络合物:在此指产生红茶滋味“浓(厚)、强(烈)、鲜(爽)特点的丰富可溶性物质,主要包括安基酸、(特别是茶氨酸)、儿茶素、黄茶素、咖啡碱、果胶素、酚性物质及氧化物以及其它呈味物质成分。由于这些物质成分的络合作用,形成了红茶鲜醇香甜的品质特征。]
1.小种红茶:
小种红茶开创了中国红茶的纪元。起源16世纪。最早为武夷山一带发明的小种红茶。 1610年荷兰商人第一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福建省崇安县星村生产的小种红茶(今称之为“正山小种”)。 而毗邻山区的称为外山小种,邻近县市用工夫红茶熏烟的称为“烟小种”。至18世纪中叶,又从小种红茶演变为工夫红茶。从19世纪80年代起,我国红茶特别是工夫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曾占统治地位。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一带,也称“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政和、但洋、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照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
在小种红茶中,唯正山小种百年不衰,主要是因其产自武夷高山地区,崇安县星村和桐木关一带,地处武夷山脉之北段,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8C,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燎绕,茶园土质肥沃,茶树生长繁茂,叶质肥厚,持嫩性好,成茶品质特别优异。
小种红茶汤色艳红亮丽,有松烟香、味甘醇似桂圆汤,曾风靡英国皇室,但是,近年来桐木关一带已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种红茶的生产受到严格的限制。
2.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是在小种红茶的基础上演变发展成的一类红茶。
当前我国十九个省产茶(包括试种地区新疆、西藏),其中有十二个省先后生产工夫红茶。产于福建的称“闽红” (闽红工夫包含但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湖北的称“宜红”、江西的称“宁红”、湖南的称“湖红”、广东的称“粤红”、浙江的称“越红”、四川的称“川红”。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产于安徽祁门一带的“祁红”和产于云南的“滇红”。特级“祁红”外形条索细嫩挺秀,金毫显露,色泽乌黑油润,汤色艳明红亮、香气高鲜嫩甜,具有类似玫瑰花的甘香,称之为“祁门香”,滋味鲜醇嫩甜。“滇红”外形肥壮,显金黄毫、汤色红艳、滋味浓醇,这两种红茶都是“中国工夫红茶”中的珍品。按品种又分为大叶工夫和小叶工夫。大叶工夫茶是以乔木或半乔木茶树鲜叶制成;小叶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工夫茶。
3.红碎茶
我国红碎茶生产较晚,始于本世纪的50年代后期。近年来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红碎茶的茶汁浸出快、浸出量大,适合做成“袋泡茶”,方便饮用。
传统红碎茶:茶青经萎凋、揉捻后,用机器切碎,然后经发酵、烘干而制成的红茶称为红碎茶。
非传统制法的红碎茶:分为转子红碎茶(国外称洛托凡(Ro tO va ne〕红碎茶);C.T.C红茶和L.T.P(劳瑞制茶机)红碎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揉切方法。萎凋叶通过两个不锈钢滚轴间隙的时间不到一秒钟就达到了破坏细胞的目的,同时使叶子全部轧碎衣颗粒状。发酵均匀而迅速,所以必须及时进行烘干,才能达到汤味浓强鲜的品质特征。
以不同机械设备制成的红碎茶,尽管在其品质上差异悬殊,但其总的品质特征,共分为四个花色。叶茶:传统红碎茶的一种花色,条索紧结匀齐,色泽乌润,内质香气芬芳,汤色红亮,滋味醇厚,叶底红亮多嫩茎;碎茶:外形颗粒重实匀齐,色泽乌润或泛棕,内质香气馥郁,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鲜爽,叶底红匀;片茶:外形全部为木耳形的屑片或皱折角片,色泽乌褐,内质香气尚纯,汤色尚红,滋味尚浓略涩,叶底红匀;未茶:外形全部为砂粒状未,色泽乌黑或灰褐,内质汤色深暗,香低味粗涩,叶底暗红。
红碎茶产区主要是云南、广东、海南、广红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出口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0%左右,客户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销量最多的是埃及、苏丹。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巴基斯但、英国及爱尔兰、加拿大、智从德国、荷兰及东欧各国。
黄茶
黄茶属于轻微发酵茶,其发酵程度为10~20%。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香气清悦,滋味醇厚。依据原料芽叶的嫩度和大小可分为三类。
1. 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如:君山银芽、四川雅安、蒙顶黄芽、霍内芽等。
2. 黄小茶: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如:北港毛尖、沩山毛尖、平阳黄汤。
3. 黄大茶: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黄茶。如:广东大叶青、霍山黄大茶等。
绿茶安溪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集团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为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销区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在初制茶六大茶类里产量最高,年产40万吨左右,绿茶产区最广,分布在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等各个茶区。
国家标准·绿茶(GB/J14456—93)中规定:“用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0.kunts)新梢的芽、叶、嫩茎,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制成的初制茶(或称毛茶)和经过整形、归类等工艺制成的精制茶(或称成品茶)保持绿色特征,可供饮用的茶。”均称为绿茶。
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四类。
1. 炒青绿茶:
杀青、揉捻后用炒滚方式为主干燥的绿茶称为炒青绿茶。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和细嫩炒青。
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如炒青、特珍、珍眉、凤眉、秀眉、贡熙等。
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具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如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
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
细嫩炒青如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针等。
2. 烘青绿茶:
杀青、揉捻后用烘焙方式干燥的绿茶称为烘青绿茶。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种花茶,称之为茶坯。特点是外形完整稍弯曲、锋苗显露、干色墨绿、香清味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如闽烘青、浙烘青、徽烘青、苏烘青等
细嫩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高桥银峰等
3. 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是制紧压茶的原料。如滇青、川青、陕青等。
4. 蒸青绿茶:
用蒸汽杀青而成的绿茶称之为蒸青绿茶。其品质特点是“三绿”,即干茶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鲜绿、香清味醇。如煎茶、玉露等。
青茶
青茶类是属半发酵的茶,即乌龙茶,色泽青褐如铁,其发酵度为30~60%,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在制作时使其适当发酵,让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甜醇。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汤色清澈金黄,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鲜爽。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虽然西方一直对“茶的减肥功效”持怀疑态度,但中国医学研究者日前声明,乌龙茶确实有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妙效。“宋庆龄儿科医学奖”获奖人郭锡熔认为,乌龙茶含有较多的茶多酶,会有效减少皮下脂肪。
乌龙是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形成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茶树鲜叶作原料,严格掌握采摘标准;其次是极其精细的制作工艺。乌龙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为“跳动做青”、“摇动做青”、“做手做青”三个亚类。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1. 闽北乌龙:
产于福建北部武夷山一带。武夷山是我国乌龙茶的发源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武夷岩茶和闽北水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武夷岩茶标准》规定:“在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品质特征的乌龙茶,统称为‘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臻山川英精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外形肥壮匀整,紧结卷曲、,色泽光润,叶背起蛙状。颜色青翠、砂绿、密黄,叶底、叶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呈浅绿色。其汤色黄红亮丽,有天然花香,滋味醇厚,叶底呈明显的“绿叶红镶边”,并且有香久益清、味久益醇、耐泡、耐储存等特点,细细品味,还会感受到武夷岩茶“香、清、甘、活”无比美妙的“岩韵”。
其中产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70平方公里以内的称为“名岩”,产于武夷山市其他地区的称为“丹岩”。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有驰名中外的茶王“大红袍”和肉桂、水仙等。除此之外,还有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北斗、瓜子金等名丛,以及正在大力推广的黄观音、金观音、丹桂等新品种。
2. 闽南乌龙:
产于福建省南部安溪、华安、永春、平和等地的乌龙茶统称为闽南乌龙茶。闽南是我国最主要的乌龙茶产区,仅安溪一个县的乌龙茶产量就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1/4,其中最著名的是“铁观音”。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称,又是茶叶的商品名称,原产于安溪县的西坪乡,因为铁观音品质好、产量多,且宣传得力,如今几乎成为了乌龙茶的代名词。其次,安溪县的黄金桂、本山、毛蟹,永春县的佛手,平和县的白芽奇兰,绍安县的八仙以及梅占、桃仁等,都是闽南乌龙茶中的珍品。除了上述的纯种乌龙茶之外,闽南人也常将不同品种的茶混合采制或制好后混合拼配,这样生产出来的乌龙茶统称为“色种”。
产于闽南安溪的“铁观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树品种名。此茶外形条索紧结,有的形如秤勾,有的状似晴蜒头,由于咖啡碱随着水份蒸发,在表面形成一层白霜,称作“砂绿起霜”。此茶冲泡后,异香扑鼻,乘热细啜,满口生香,喉底回甘,称得上七泡有余香。
3. 广东乌龙茶:
产于潮州地区的凤凰单丛和凤凰水仙以及石古坪乌龙、岭头单丛等最为有名,其次是产于饶平县的饶平色种。近几年来,凤凰单丛和岭头单丛都十分注重茶的香气,分别推出了单丛十大香型。
凤凰单丛茶产于广东。茶形壮实而卷曲,叶色浅黄带微绿。汤色黄艳衬绿,香气清长,多次冲泡,余香不散,甘味尤存。
台湾乌龙茶
4. 台湾乌龙:根据其萎凋程度和做青程度不同而分为三类。
①.包种茶
发酵程度8~10%,经过炒青、揉捻、干燥等工艺程序生产的乌龙茶称为“包种”。包种色泽较绿,汤色黄亮,滋味和口感接近绿茶,但有乌龙茶特有的香和韵。包种茶主产于台湾省北部的台北市和桃园县。其中以文山所产品质最佳,故习惯上称为“文山包种”。
②.乌龙茶
发酵程度15~25%,经过炒青、揉捻、初干、包揉、再干燥等工艺程序生产的半发酵茶,在台湾才称为乌龙茶。其中以冻顶乌龙、高山乌龙最为有名。
③.桠风茶(也称膨风茶)
发酵程度50~60%,经过炒青、湿巾包覆回软、揉捻、干燥等工艺程序生产的乌龙茶称为桠风茶。“桠风”在台语中原为“吹牛”之意,因为这种茶的价钱高得令人难以置信,故名“桠风”茶。其代表性品种是东方美人,又名白毫乌龙。
台湾乌龙条形卷曲,呈铜褐色,茶汤橙红,滋味纯正,天赋浓烈的果香,冲泡后叶底边红腹绿,其中以南投县的“冻顶乌龙”最为名贵。